在卡帕多奇亞的旅館,兩位土耳其籍的年輕員工 (其中一人看似中國西北、不是漢人的輪廓),兩個大男生瞪大眼、哈哈笑,表情豐富、有問必答,從他們身上好像看到一個個土耳其青年在大城市打拼的縮影,還有所謂開放的回教風氣.
昨天早餐時,查到土耳其共和國1923年10月才成立,驚訝它比台灣還年輕,問旅館員工,結果他們傻愣幾秒就轉身去問一位老嬤嬤,顯然這段歷史對20和25歲的年輕來說太久遠.曾經有突厥、阿拉伯勢力、塞爾柱土耳其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這段讓我國中的歷史課文閃著七彩螢光,但我本人的歷史課時光晦澀不堪),接續多年內戰結束後、1923年才建國,各種文化宗教的統治使我好奇他們的身份認同是什麼,「我們是土耳其人」,他們露出理所當然的表情,多想幾秒才回答好像也只是想確認這問題的意義是啥.或是不懂土耳其各區域歷史的我問了一個本質上就是蠢的問題.
感覺得出教育程度不高,但他們熱情努力用僅有的英文字彙回答我,從凱末爾何時建立土耳其共和國、伊斯蘭教到令人驚訝的自由風氣,因為隨處可見的伊斯蘭教影響,便接著問熱門話題-男人都娶幾個老婆?以前敘利亞的朋友說,「根據可蘭經,男人可以不只有一個太太,但前提是你必須有能力對四個一樣好」
“如果你是我老婆,你希望有幾個?",25歲的土耳其男生瞪大眼說,覺得這問題有點膚淺或好笑.一位穿著格紋襯衫的大叔,邊吃早餐邊聽我們聊天,不時地嘴角上揚,因為我的鍥而不捨追問、也因為兩個年輕男生不懂修飾的直率.在土耳其,雖然回教色彩濃厚,但合法妻子只能有一位,凱末爾1923年建國後,為土耳其帶來許多改革與突破,其中我很欣賞的是這三點(其實我也只知道四點):
1) 字母拉丁化(不再是難懂的阿拉伯字母、提升識字率):私心覺得對觀光客也是一大方便,看得懂英文字母就OK了
2) 兩性政治平權(女性投票與參政)
3) 禁止男性包頭巾:個人認為這改變社會風氣,間接帶給女性自由選擇是否包頭的權利和服裝自由
可能因為有住過杜拜、也去過一些回教紀律嚴明的國家,深知這樣對一個帶有回教色彩的國家而言是多麼可貴,中東回教國家的女性來到這可能都會眼睛很紅且口水滿地,因為太羨慕了!土耳其雖有伊斯蘭教的影響,但從法律到社會風氣樹立都有很多讓女性地位提升與兩性平權努力.想想極端例子的沙烏地阿拉伯,女生開車都還是犯法的!
Kerim和另一位25歲的當地員工(他說他叫布萊德比特,因為我說我是Chelsea)一邊用電腦一邊問我臺北是什麼樣的地方,城市?鄉下?擠嗎?可以娶幾個老婆?都是佛教徒嗎?這才發現他們沒有聽過維基百科、更別說偽基百科或維基解密,也不知道可以用Google Earth或街景看一個城市的樣貌,有點驚訝但說不出這是不是兩國的網路普及程度不同所造成,還是土耳其有像中國百度一樣比Google還厲害的東西.
最後收斂到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台灣的女生在婚前可不可以有性行為?可以!社會風氣很開放嗎?是的!
「那你要不要帶我去台灣?」「你是自己住?那我去台灣找你跟你住!」「你不希望我跟你住嗎?那我要住哪裡?」布萊德比特刻意睜大眼無辜地問.
這讓我嗅到想投奔自由與試探台灣女生道德極限的味道.當然,「自由的回教風氣」畢竟和「自由」還是有點差距,當社會規範還是會讓人感到強烈道德約束時,他們碰到說話態度相對開放的女生,可能就像小孩想要試探大人包容他任性的底線在哪一樣,雖然我不知道他想要從我身上得到什麼答案,但是很清楚他在試探我對各種"ideas"的接受程度.
話題回到20歲的Kerim,他說他是土耳其人,我好奇他的亞洲臉孔,原來Kerim的祖父母是哈薩克人,在1930年移民到土耳其,他說土耳其的義務教育只有八年,不想繼續唸書就出來工作,20歲的他在這間旅館學習與賺錢,之後想要在卡帕或伊斯坦堡開自己的旅館.布萊德比特說他之後想要開一間餐廳,地點也是卡帕或伊斯坦堡.他的另一位23歲的朋友則是想在卡帕開餐廳.
這讓我想起了澳門,或是廣泛存在各地的現象,除非年輕人知道如何接觸各種資訊或早年受到啟發有些自己的觀點與夢想,通常沒有多想、隨波逐流、順勢發展的話,該地經濟亮點的產業.像是澳門、像是土耳其,當你不想唸書了,想找第一份工作,觀光蓬勃發展帶來人力需求,餐旅休閒的人力缺口讓年輕人較容易在該產業找到第一份工作,於是他進入旅館、餐廳、賭場、巴士站、博物館、或在各個景點服務觀光客;當然也可能是土耳其人實際,想開旅館或餐廳?就應該先去那裡打工賺錢兼學習.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就是…看你喜歡雞多一點 or 蛋多一點,當然吃素的人有其他想法也歡迎囉!
但其實讓我最驚訝的是,Kerim才20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