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平時一週的心情變化,有沒有一定的規律性?
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 尼采 The hardest part of life is not that no one understands you, but that you don't understand yourself. — Friedrich Nietzsche
今天我和卡莫名陷入情緒低潮,今年國際社會動盪,身邊尋求心理諮商資源的人來到史上新高,當然這也可以隱含著我的社交圈長大了,或是這個年頭大家覺得看心理諮商跟看牙醫一樣沒什麼好隱瞞的,不管任何原因,願意尋求專業者的協助都是很好的一步,但這有沒有可能隱含社會大眾真的很不快樂這層意思呢?
是因為科技冷漠嗎?是因為很多人封城期間關在家?還是因為把別人在社群網路上分享的美好生活縮影和自己的全部生活比較?
其實想想我們的生活大部分時候真的是挺平順舒適,真的沒有什麼好不高興的,也太不知足了吧!三個步驟之後竟然陷入責備自己的情緒,人生很難耶。
每到這種時候,就要拿筆一一寫下自己短、中、長期的人生目標,或是反面寫法,可以寫如果有什麼沒做到,你會很焦慮。有點像是Tim Ferriss說得 Fear Setting。
你是不是把別人在社群網路上分享的美好生活縮影和自己的全部生活做比較?

既然生活很順遂,那問題到底出在哪呢?卡說我太容易看別人有什麼,就覺得我也要,然後我還只要那個美好的畫面,以為自己跟上後一切會自動去蕪存菁,只有好的那一面,沒有煩人的瑣事。不管是工作、生活、關係的投入都是。說到底了是眼高手低嗎?還是永遠不滿足呢?
沒有真相,只有詮釋。— 尼采 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 — Friedrich Nietzsche
我自己覺得應該是 low self-esteem 加冒牌者症候群,所以從小到大不管怎麼做都覺得自己不夠好,但仔細想想,生活真的也是不虞匱乏(除了錢永遠不夠花),真的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很早就意識到自己有這個不斷benchmark的習慣(毛病),什麼我都想要變好、變好、變好,在大學的時候,我堂妹還指著我的臉說我有菁英主義!(怎麼聽起來有點納粹,我不是啊) 。
但這樣其實是有點把過程當結果,卻沒有好好想過結果到底是什麼。一直想要變好,哪種?變好了,然後呢?
以前工作的時候,開朗的安妮常常在大家身邊說:「哎呀,別想了,幸福都是比較來的啦!」這呼應到尼采說的,沒有真相,只有詮釋。或許事實是中性存在,但解釋是自己賦予的。
說到短中長期目標,我覺得自己都還算在道路上,短期希望培養的紀律,透過365寫作和早晨瑜珈在持續地進行著,想念西班牙文也有在念,連續用西文app已經超過85天,每天都一點點沒關係,不間斷就好。
中期想學的東西,想做的事情,也都有邁開步伐在進行著,目前就差去這條街的社區結合房仲發傳單了(笑歪)。
長期除了有一個健康美滿的家庭外,還有就是當個快樂又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此時腦中響起 beatles 披頭四的約翰.藍儂說的:「有人曾問我長大想做什麼,我寫下『快樂』,他們說我沒聽懂問題,我說他們不懂人生。」
鼓起勇氣取消追蹤吧!
如果你也有一樣的症頭,看到別人的 FB 或 IG 的美好照片就會看看自己、看看身邊,覺得自己或生活不如人的話,鼓起勇氣取消追蹤吧!你的想法是自己塑造的,你所見的媒體內容同樣也可以自己選擇,我從 28-29歲就開始把那些常會讓我覺得自己過很糟的帳號mute或刪除,不管是朋友或是公眾號。最近看到一位女性朋友在IG的動態上寫著,生活中應該有些預設機制,當你覺得你克服這關 level up、在沾沾自喜的時候,生命就會再派下一個更難的關給你。
或許吧,人生就是要不斷的打怪、升級、再打怪、再升級,覺得累的時候,記得把尼采的書闔上,打開約翰藍.儂語錄,就會豁然開朗很多了!
用朋友計算你的年齡,別用歲月。用笑容衡量你的生命,別用淚水。— 約翰.藍儂 Count your age by friends, not years. Count your life by smiles, not tears.— John Lennon